您的位置:首页公司公告玉米种子出苗后苗期管理:筑牢生长根基

玉米种子出苗后苗期管理:筑牢生长根基

2025-10-21
玉米种子顺利出苗后,便进入为期约 30-40 天的苗期阶段。这一阶段是玉米根系发育、叶片生长和茎秆分化的关键时期,管理好坏直接决定植株是否健壮、抗逆能力强弱……

玉米种子顺利出苗后,便进入为期约 30-40 天的苗期阶段。这一阶段是玉米根系发育、叶片生长和茎秆分化的关键时期,管理好坏直接决定植株是否健壮、抗逆能力强弱,进而影响后续的开花授粉与籽粒灌浆。若苗期管理不当,易出现弱苗、病苗、缺苗等问题,后期难以弥补,然后导致产量下降。因此,科学做好苗期管理,是玉米种植过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。

及时查苗补苗是确保田间苗全、苗齐的首要任务。玉米出苗后 3-5 天,需多方面巡查田间,查看出苗情况。对于因种子活力不足、播种深度不当或病虫害导致的缺苗断垄地块,要及时补苗。补苗可采用两种方式:一是移栽补苗,从出苗密集的地块选取生长健壮、大小一致的幼苗,带土移栽至缺苗处,移栽后立即浇定根水,提高成活率,移栽时间宜选在阴天或傍晚,避免强光高温导致幼苗失水萎蔫;二是催芽补种,若缺苗面积**,可选取与原品种相同的种子,进行浸种催芽处理(如用 30℃温水浸泡 6 小时后,置于 25-30℃环境中催芽,待种子露白即可播种),补种时需注意播种深度与原苗一致,补种后覆盖细土并压实,确保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。补苗后 7 天左右,需再次巡查,查看补苗成活情况,对未成活的地块及时二次补苗。

科学间苗定苗能优化田间群体结构,为幼苗生长提供充足空间与资源。玉米幼苗长至 3-4 片叶时进行间苗,此时幼苗已能清晰分辨强弱,间苗时遵循 “去弱留强、去杂留纯、去密留匀” 的原则,拔除生长瘦弱、叶片发黄、畸形的幼苗,以及混杂的其他品种幼苗,保留生长健壮、叶片舒展的幼苗,使幼苗间距保持在 5-8 厘米,避免幼苗间争夺养分、水分与光照。当幼苗长至 5-6 片叶时进行定苗,定苗需结合种植密度要求,根据品种特性与土壤肥力确定然后株距,如紧凑型品种每亩 4500 株,株距约 27 厘米;平展型品种每亩 3000 株,株距约 44 厘米。定苗时尽量保持幼苗分布均匀,若地块存在缺苗,可在缺苗处相邻位置适当保留双株,弥补缺苗损失,但需注意双株间距控制在 10-15 厘米,避免相互影响生长。

合理的水肥管理是促进玉米苗期根系发育与植株生长的关键。玉米苗期需水量较少,但需保证土壤湿润,若遇干旱天气,需及时灌溉,灌溉采用沟灌或滴灌方式,避免大水漫灌导致土壤板结,影响根系呼吸;若遇连续降雨,需及时疏通田间排水沟,排除积水,防止根系缺氧腐烂。苗期施肥以氮肥为主,配合少量磷钾肥,促进幼苗叶片生长与根系发育,一般在定苗后进行一次追肥,每亩施尿素 5-8 公斤,可采用穴施或条施方式,施肥深度为 5-8 厘米,距离幼苗根部 10-15 厘米,避免肥料直接接触根系导致烧根。对于土壤肥力较低的地块,可在间苗后提前追施少量速效氮肥,每亩施尿素 3-5 公斤,为幼苗生长提供早期养分。此外,苗期可叶面喷施 0.2% 磷酸二氢钾溶液,补充磷钾元素,增强幼苗抗逆能力,喷施时间选在晴天上午 10 点前或下午 4 点后,避免高温时段喷施导致药液蒸发过快,影响吸收效果。

苗期病虫害防治需早发现、早处理,防止病虫害扩散蔓延。玉米苗期常见病害有根腐病、矮花叶病,根腐病可通过选用抗病品种、种子包衣预防,发病后可喷施 50%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灌根防治;矮花叶病由蚜虫传播,需先防治蚜虫,可喷施 10%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2000 倍液,同时拔除病株,防止病毒扩散。常见虫害有地老虎、蛴螬、蚜虫,地老虎和蛴螬主要危害幼苗根系,可采用毒饵诱杀,将 50% 辛硫磷乳油 50 毫升与炒香的麦麸或豆饼 5 公斤混合,加适量水制成毒饵,傍晚撒于田间幼苗根部;蚜虫危害叶片,吸食汁液,导致叶片发黄卷曲,可喷施 2.5% 溴氰菊酯乳油 3000 倍液防治。病虫害防治需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规范操作,控制用药剂量与安全间隔期,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。

玉米苗期管理是一个精细且关键的过程,每一项措施都需结合田间实际情况灵活调整。只有通过科学的查苗补苗、间苗定苗、水肥管理与病虫害防治,才能培育出健壮的玉米幼苗,为后续生长发育与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。

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,投资请注意风险,并谨慎决策

上一篇
下一篇

Copyright © 大理云凯农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||技术支持:万商云集|企业资质

Copyright © 大理云凯农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||技术支持:万商云集|企业资质